西方放养 VS 中国把尿,谁的如厕方式更科学?《尿不湿合理应用指南》有答案

科学证据:排尿发育的关键期与训练时机影响

大量研究正逐步揭示如厕训练时机与儿童泌尿发育之间的关系。从生理发育看,孩子在1~2岁期间膀胱容量和神经控制能力迅速提升,这是训练排尿控制的关键窗口期。如果过了这个阶段仍完全依赖尿不湿,可能错失促进自主控尿的最佳时机。临床数据显示,过迟开始如厕训练与多种排尿问题风险增加有关。一项对8000余名儿童的队列研究发现,相比于15~24月龄开始训练的孩子,在2岁以后才开始如厕训练会显著增加日间膀胱控制延迟、白天尿失禁等问题的发生风险(提高约50%~70%)。另有针对2~8岁儿童的调查也指出,2岁以后才开始如厕训练的儿童,其日后发生排尿排便功能紊乱的比例明显高于1岁以内就开始训练的孩子。这些数据提示,一味拖延如厕训练并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

相反,适时较早地开始训练有助于孩子更早建立良好的膀胱功能。一项中国研究表明,若能在1岁以内启动把尿训练,孩子更容易在24月龄前获得白天控尿能力。不少专家据此强调12~18月龄可能是开始如厕训练的理想时间窗口,错过后再训练反而更困难。当然,“越早越好”并非毫无条件:有研究指出开始太早可能导致训练周期更长。因此,关键在于把握适宜时机:既不要过度超前,也不能无限后延。一般认为,当孩子能够独坐或行走、尿不湿能保持几小时干爽、对厕所产生兴趣并能理解简单指令时,就表明具备了一定生理和心理准备,可以逐步开展自主如厕训练。总之,科学证据倾向于:适龄提早训练胜于过晚训练。早一点开始配合孩子发育节奏进行正确指导,往往比迟迟不训更能促进孩子如厕能力的发展。

尿不湿的双面性:便利与潜在健康风险

现代一次性尿不湿(俗称“尿不湿”)的发明极大地解放了父母的双手。相较于旧式布尿布,一次性尿不湿吸水性强、使用方便,避免了频繁清洗,更好地保持宝宝皮肤干爽,大幅提升了育儿的便利和卫生水平。然而,尿不湿这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过度使用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研究指出,尿不湿的大量普及改变了传统育儿模式,使婴幼儿如厕训练普遍延迟,而长期依赖尿不湿会显著影响排尿控制能力的发育成熟。婴幼儿长时间裹在尿不湿中,由于始终干爽舒适,可能缺乏如厕动力,膀胱处于“想尿就尿”的状态,逐渐习惯于不经意排尿,反而延缓自主憋尿能力的培养。

更严重的是,大量研究表明过久使用尿不湿与多种泌尿问题的高发存在相关性。孩子使用尿不湿的时间越长,日后发生遗尿(夜间尿床)的风险越高。国外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尿不湿的儿童比同龄正常儿童更容易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下尿路症状(LUTS),以及情绪行为问题。这是因为延迟如厕训练不仅影响生理发育,还可能让孩子在心理上对尿不湿产生依赖,一旦脱离尿不湿就焦虑不安,出现抗拒如厕或因紧张而频繁尿裤子的现象(所谓“尿不湿依赖”)。可以说,尿不湿的方便和风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适度使用能提高生活质量,但过度依赖则可能埋下健康隐患。对此,家长需要有清醒认识,在享受尿不湿便利的同时,把握好使用的“度”。

专家观点与指南推荐:

早期如厕训练的必要性与安全性

面对“西方放养好还是中国把尿好”的争论,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遵循科学、适时开展的早期如厕训练十分必要,而且安全可行。《2025版如厕训练指南》通过梳理大量证据明确指出:从出生后尽早开始训练有助于婴幼儿排尿排便控制能力的发育,古老的“把尿把便”方法并不过时,应当成为现代育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方法得当,适时开始的把尿对婴幼儿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会造成肛裂、髋关节脱位等民间担忧的问题。相反,一味过度使用尿不湿才会增加孩子日后出现排尿排便异常症状的风险。因此指南强调:应尽量避免让孩子长期依赖尿不湿,而应在合适年龄尽早启动如厕训练。这一立场也得到国际专家共识的支持,近年国内外越来越多儿科专家认同婴幼儿应及早进行如厕训练、避免尿不湿过度使用的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训练的“早”一定是相对适龄、顺势而为的早,而非揠苗助长。专家并不提倡刻板、生硬地提前逼训,而是主张融合中式的提早介入与西式的尊重孩子发展两种理念:既不要忽视训练时机,也要采取循序渐进、正面引导的安全方式。正如指南所述,影响如厕训练效果的因素很多,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发育程度、性格和健康状况个体化地决定训练开始时间。一般女宝宝在6月龄、男宝宝约9月龄开始由父母把尿把便,符合婴儿当时的行为和语言发展水平,有助于孩子在2岁前后就掌握排尿控制。总之,权威指南的结论是:适时开展早期如厕训练是科学、必要且安全的。这既不是盲目“放养”也不是野蛮逼训,而是一种兼顾发育规律和主动引导的平衡之道。

实操建议:

如何科学引导如厕训练,合理使用尿不湿

对于家长和儿科医生来说,如何在实践中落实科学的如厕训练至关重要。基于指南精神,我们总结了以下建议,供父母参考,也供医务人员在育儿指导中使用:

婴儿期把尿技巧(约6~9月龄开始):当宝宝可以竖头、稍具表达能力时,可尝试把尿把便训练。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婴儿的排泄信号,例如宝宝突然安静不动、脸部表情变化或发出特定声音等。一旦察觉宝宝有尿意,采用正确姿势将其抱起:双手托住婴儿大腿,从背后使其小屁股对准盆或马桶。可以轻声发出“嘘嘘”(小便)或“嗯嗯”(大便)的提示声,让宝宝将声音与排尿排便动作建立联系。选择在睡醒后、喂奶/饭后15~30分钟等易排尿的时机进行,每次把尿时间不宜过长,小便训练每次<5分钟,排便<10分钟即可。切记避免过于频繁或强迫地把尿:过频会使膀胱总处于未充盈状态,反而减少膀胱容量引起尿频;强迫则可能让宝宝产生抗拒心理。即使一开始不成功,家长也应给予温和的安抚和积极鼓励,耐心建立婴儿对如厕的信心。

幼儿期如厕训练(约1岁以上):当孩子学会走路、能简单表达且对坐便器产生兴趣时,就可以开始正式的自主如厕训练。为孩子准备尺寸合适的儿童坐盆或马桶圈,并给TA穿容易脱穿的衣服,营造便利的如厕条件。日常生活中,家长多留意孩子可能需要排便排尿的肢体语言,例如突然停止玩耍、来回扭动或夹紧腿等迹象。鼓励孩子用简单的词语(如“尿尿”“臭臭”)或手势表达内急。建立一个固定的如厕地点(例如卫生间角落放置小马桶),每次都带孩子去同一地点,帮助其形成环境联想和习惯。根据孩子饮食作息规律,定时提醒并带孩子如厕,例如每隔一段时间尝试让孩子坐盆排尿排便。训练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积极的态度:不要责骂孩子的意外情况,而是多表扬其每一个进步。当孩子在大人引导下成功在盆里尿尿或便便时,给予微笑、拥抱或口头赞扬,强化TA的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家长可以以身作则,让孩子看见大人也会上厕所,增强模仿意愿。对于夜间如厕训练,一般等孩子白天基本干爽后再逐步进行。若3岁后夜里仍频繁遗尿,可考虑睡后2~3小时唤醒如厕或使用床垫报警器等方法帮助过渡。

尿不湿的合理使用与戒除:在开始如厕训练后,应逐步减少尿不湿的使用。具体而言,可以从白天起床后做起:每次孩子排尿排便完,不要立刻换上新的尿不湿,而是让小屁屁透气暂停使用约半小时,让宝宝逐渐习惯没有尿不湿的感觉。随着孩子能够更清楚地传达如厕需求,再逐步延长不穿尿不湿的时间。训练期间如果发现尿不湿经常一整天都保持干爽,可以大胆尝试让孩子白天完全不穿尿不湿。戒除尿不湿要讲究循序渐进:开始时白天不用、夜间仍可使用,以保证孩子睡眠,避免一下子尿湿被褥。等到夜间尿湿次数减少,再考虑脱掉晚上的尿不湿。选择合适的季节也能事半功倍——夏天天气暖和,是尝试戒掉尿不湿的有利时机;尽量避免在寒冷的冬天贸然停用尿不湿,以免宝宝受凉感冒,可顺延至天气转暖时进行。整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有耐心,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不要因为邻居家孩子早早干爽就焦虑。只要方法科学、坚持引导,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告别尿不湿。

医务人员的指导与支持:如厕训练不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儿科保健的重要一环。医生和育儿专家应当主动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如厕训练知识。研究显示,许多家长(如美国约四成)主要通过网络获取如厕训练信息,只有不到一半曾从儿保医生或托幼机构获得指导。为提高训练的成功率,专家建议采用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方式开展育儿宣教,尽量避免高深的医学术语和大段文字。比如,通过门诊咨询、家长课堂或发放插图小手册等形式,明确讲解何时、如何开展把尿和如厕训练,纠正社会上对早期训练的误区。恰当的科普宣教能帮助父母建立正确的期望和方法,增强信心,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独立如厕。因此,医护人员应与家长密切合作,提供持续的指导和鼓励,共同为孩子养成健康的如厕习惯保驾护航。

婴儿期把尿技巧(约6~9月龄开始):当宝宝可以竖头、稍具表达能力时,可尝试把尿把便训练。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婴儿的排泄信号,例如宝宝突然安静不动、脸部表情变化或发出特定声音等。一旦察觉宝宝有尿意,采用正确姿势将其抱起:双手托住婴儿大腿,从背后使其小屁股对准盆或马桶。可以轻声发出“嘘嘘”(小便)或“嗯嗯”(大便)的提示声,让宝宝将声音与排尿排便动作建立联系。选择在睡醒后、喂奶/饭后15~30分钟等易排尿的时机进行,每次把尿时间不宜过长,小便训练每次<5分钟,排便<10分钟即可。切记避免过于频繁或强迫地把尿:过频会使膀胱总处于未充盈状态,反而减少膀胱容量引起尿频;强迫则可能让宝宝产生抗拒心理。即使一开始不成功,家长也应给予温和的安抚和积极鼓励,耐心建立婴儿对如厕的信心。

幼儿期如厕训练(约1岁以上):当孩子学会走路、能简单表达且对坐便器产生兴趣时,就可以开始正式的自主如厕训练。为孩子准备尺寸合适的儿童坐盆或马桶圈,并给TA穿容易脱穿的衣服,营造便利的如厕条件。日常生活中,家长多留意孩子可能需要排便排尿的肢体语言,例如突然停止玩耍、来回扭动或夹紧腿等迹象。鼓励孩子用简单的词语(如“尿尿”“臭臭”)或手势表达内急。建立一个固定的如厕地点(例如卫生间角落放置小马桶),每次都带孩子去同一地点,帮助其形成环境联想和习惯。根据孩子饮食作息规律,定时提醒并带孩子如厕,例如每隔一段时间尝试让孩子坐盆排尿排便。训练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积极的态度:不要责骂孩子的意外情况,而是多表扬其每一个进步。当孩子在大人引导下成功在盆里尿尿或便便时,给予微笑、拥抱或口头赞扬,强化TA的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家长可以以身作则,让孩子看见大人也会上厕所,增强模仿意愿。对于夜间如厕训练,一般等孩子白天基本干爽后再逐步进行。若3岁后夜里仍频繁遗尿,可考虑睡后2~3小时唤醒如厕或使用床垫报警器等方法帮助过渡。

尿不湿的合理使用与戒除:在开始如厕训练后,应逐步减少尿不湿的使用。具体而言,可以从白天起床后做起:每次孩子排尿排便完,不要立刻换上新的尿不湿,而是让小屁屁透气暂停使用约半小时,让宝宝逐渐习惯没有尿不湿的感觉。随着孩子能够更清楚地传达如厕需求,再逐步延长不穿尿不湿的时间。训练期间如果发现尿不湿经常一整天都保持干爽,可以大胆尝试让孩子白天完全不穿尿不湿。戒除尿不湿要讲究循序渐进:开始时白天不用、夜间仍可使用,以保证孩子睡眠,避免一下子尿湿被褥。等到夜间尿湿次数减少,再考虑脱掉晚上的尿不湿。选择合适的季节也能事半功倍——夏天天气暖和,是尝试戒掉尿不湿的有利时机;尽量避免在寒冷的冬天贸然停用尿不湿,以免宝宝受凉感冒,可顺延至天气转暖时进行。整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有耐心,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不要因为邻居家孩子早早干爽就焦虑。只要方法科学、坚持引导,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告别尿不湿。

医务人员的指导与支持:如厕训练不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儿科保健的重要一环。医生和育儿专家应当主动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如厕训练知识。研究显示,许多家长(如美国约四成)主要通过网络获取如厕训练信息,只有不到一半曾从儿保医生或托幼机构获得指导。为提高训练的成功率,专家建议采用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方式开展育儿宣教,尽量避免高深的医学术语和大段文字。比如,通过门诊咨询、家长课堂或发放插图小手册等形式,明确讲解何时、如何开展把尿和如厕训练,纠正社会上对早期训练的误区。恰当的科普宣教能帮助父母建立正确的期望和方法,增强信心,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独立如厕。因此,医护人员应与家长密切合作,提供持续的指导和鼓励,共同为孩子养成健康的如厕习惯保驾护航。

结语:

倡导科学平衡的育儿方式

综上,中西方如厕训练各有侧重:西方强调顺应天性、避免操之过急,中国传统则主张提早启蒙、勤加引导。真正科学的育儿之道并非偏执于某一端。最新指南和证据告诉我们,一个平衡的方法最为可取——既借鉴中国方法及时训练的优点,又吸收西方理念尊重儿童发展的精神。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里,家长不妨适当提前做好如厕训练规划,在宝宝能力所及时积极引导;同时,用耐心和爱心营造轻松正向的如厕体验,不强迫、不打骂,允许孩子循序渐进地掌握本领。尿不湿可以带来便利,但我们也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宝宝练习告别尿不湿的生活。早一点开始科学的如厕训练,不仅有助于孩子膀胱和肠道功能的发育,也能降低日后遗尿等问题的发生几率。更重要的是,它让孩子更快迈向自理、自信的一大里程碑。医务人员和家长携手,以科学为依据,以孩子为中心,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融合、爱与理性并重的如厕训练之路。让育儿回归科学和初心,让每个宝宝都能健康、自信地告别尿布,迈向人生新的阶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